淺談“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”
通過從中國近代史綱要這本書,我了解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起著重要的作用,同時也是推進中國革命新階段的必要條件。從當時那些中國先進分子的愛國熱情和團結的力量中體會深刻。
1915年9月,新文化運動由陳獨秀在上海創辦《親年雜志》(后改名《新青年》領導開始。新文化運動是沿著兩條戰線展開的,一條是思想戰線,一條是文學戰線。兩條戰線交織進行,因而它既是一場思想革命,又是一場文學革命。作為思想革命,它倡導民主和科學,反對專制和愚昧、迷信,提倡新道德,反對舊道德。作為文學革命,它倡導新文學,反對舊文學。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給封建專制主義及其倫理道德一次沉重的打擊,大力宣傳了民主和科學,促進了知識青年的覺醒,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思想大解放,促使人們更迫切的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,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,也為各種各樣外國的哲學、社會科學、自然科學和思想流派的傳播敞開了大門。
1919年5月5日,以北大學生為代表,因為不滿“巴黎和會”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,發起了一系列的愛國運動——五四運動。但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運動,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: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提倡民主、反對專制、提倡科學、反對迷信盲從、是切中時弊的。新文化運動只是開了探求“新文化”的序幕,而五四運動是對新文化運動的一種延續和發展,突出表現在愛國方面。隨著時間的變化,人們對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的解釋越來越走樣,把“科學”、“民主”、“愛國”當成這場運動的歷史意義。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