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議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
摘要: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現代社會之交發生的一次以啟蒙為顯著特征
的文化啟蒙運動。這次啟蒙運動跨越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,分為前后兩個階段。這兩個階段無論從性質上還是從內容上都有顯著的不同。新文化啟蒙運動前期以“民主”和“科學”為口號的,開展思想革命和文學革命。
五四運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,如果說,先秦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思想的源頭,那么,五四運動就是中國現代思想的源頭。由于歷史的原因,特別是文革時期對學術的摧殘,
關鍵詞:五四運動研究;回顧;前瞻;新方法:新視野;五四;
一、新文化運動
(一)新文化啟蒙運動發生的歷史原因
早期維新派馮桂芬、王韜、馬建忠、薛福成等就率先提出了變法主張。但1898年“戊戌六君子”的鮮血證明:中國要發展、要富強就必須推翻封建專制,建立民主政治,只進行制度改良是行不通的。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,不僅推翻了滿清王朝,而且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,把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也搬到了國內,但是在民主政制的外殼下卻潛藏著封建的意識形態。北洋軍閥竊取國家政權,對內實行獨裁統治,陰謀恢復帝制;對外不斷出賣國家主權以迎合帝國主義的侵略需要。孫中山領導的革命活動由于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,屢遭挫折。國內政治局面極為混亂,連“民國”的招牌也岌岌可危。
(二)新文化運動啟蒙思想的歷史分期
關于新文化運動啟蒙思想的歷史分期,學界有不同的觀點。筆者認為,根據新文化運動啟蒙思想的內容流變、性質轉化,以把新文化運動啟蒙思想分為前后兩期為宜,即: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分為前后兩期。自1915年5月陳獨秀
在上海創辦《青年雜志》興起,至五四運動為前期;自五四運動至1927年大革命失敗結束為后期。